8月5日12时,黄海之滨的国家级中心渔港黄沙港响起震耳欲聋的汽笛声。105艘蓝白相间的渔船列阵而出,标志着黄海、东海部分海域桁杆拖虾、笼壶类、刺网和灯光围(敷)网四种专项特许捕捞作业正式拉开帷幕。历经三个月的伏季休渔,这片孕育着丰富渔业资源的海域,再次迎来了渔民们“耕海牧渔”的忙碌身影。
在黄沙港渔港码头,开捕前的景象热闹非凡。吊车往来穿梭,将成箱的冰块、新鲜的蔬菜和渔民们的生活用品吊装上船;渔民们身着橙红色救生衣,忙着检查渔网、调试导航设备,脸上洋溢着对丰收的憧憬。“船上面已经做好准备了,冰已经加了二十多吨,工人这一块全部做好准备了,买了七、八天的菜。” 渔民陈尚书一边整理着渔具,一边向记者介绍,黝黑的脸上难掩激动之情,“今年休捕到现在,海洋里的鱼虾肯定长得肥硕,希望有一个好的收成,能够满载而归。出去七、八天以后,就有新鲜的梭子蟹进港,到时候就能销往市场。”
据了解,此次射阳县共有105艘渔船获得专项捕捞许可,占全市总数的22.24%,是盐城参与首批开捕渔船数量较多的县区之一。这些渔船主要从事桁杆拖虾、笼壶类、刺网和灯光围(敷)网作业,作业区域集中在射阳河口附近水域及周边渔场。该区域因入海河流带来大量营养物质旺源配资,饵料丰富,是多种经济鱼类、虾类和蟹类的产卵场与索饵场,历来是渔船集结作业的重点区域,也是此次开捕的核心渔场之一。
随着开捕时间的临近,码头上的气氛愈发热烈。渔民们互相打着招呼,交流着各自的作业计划;岸边,不少渔民家属前来送行,挥手间满是牵挂与期盼。12时整,一声长鸣的汽笛划破长空,105艘渔船依次拔锚起航,朝着蔚蓝的大海驶去,船尾留下的一道道白色航迹,在阳光下熠熠生辉,宛如一条条连接希望的纽带。
“开捕前,我们配合渔政进行‘一船不漏’的检查。重点核查船舶的证书是否有效、作业类型是否相符、渔具的尺寸是否合规,确保今天出海的105艘渔船‘证照齐全、网具合法、人员配齐’。”射阳县海洋渔业协会办公室主任陈卓向记者介绍道,为了保障开捕工作安全、有序、规范进行,当地渔业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早早便开始了各项准备工作。
自伏季休渔中期开始,射阳县农业农村局、海洋渔业局联合渔政执法大队、海洋渔业协会等单位,组建了专项工作组,对全县符合专项捕捞条件的渔船进行全面摸排。工作人员深入渔港码头、渔船停泊点,逐一核对渔船的登记信息、捕捞许可证、船舶检验证书等相关证件,确保渔船 “身份合法”;同时,对渔船的渔具进行严格检查,测量网目尺寸,查看是否存在禁用渔具,从源头上保障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。
伏季休渔是我国保护海洋渔业资源、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。每年的5月至8月,是海洋生物繁殖生长的关键时期,实施伏季休渔,能够让海洋生物有足够的时间产卵、生长,有效恢复渔业资源种群数量,改善渔业生态环境。
此次桁杆拖虾、笼壶类、刺网和灯光围(敷)网四种专项特许捕捞作业的开捕,是在科学评估渔业资源状况的基础上进行的。经过三个月的休养生息,黄海、东海部分海域的渔业资源得到了有效恢复,梭子蟹、对虾、小黄鱼等经济水产品的数量和规格都有了明显提升,为渔民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“实行伏季休渔以来,我们明显感觉到海里的鱼虾多了,个头也大了。”有着二十多年捕鱼经验的老渔民王师傅告诉记者,“以前有时候出去好几天,也捕不到多少鱼,现在休渔后开捕,往往都能满载而归,收入也比以前提高了不少。”
射阳县海洋渔业部门负责人表示,继续加强对捕捞作业的监管旺源配资,严格控制捕捞强度,推行负责任捕捞理念,促进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。同时,将进一步完善渔业基础设施建设,提升渔港的服务功能,让渔民在保护海洋生态的同时,获得更多的实惠。
天弘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